??嘉賓:
??馬懷德委員(中國政法大學校長)
??李星委員(寧夏大學黨委書記)
??雙少敏代表(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)
??主持人: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
??育才造士,為國之本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“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,加強東中西部人才協作”。
??西部地區幅員遼闊,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。當前西部地區發展情況如何?高校畢業生前往西部就業的情況如何?怎樣更好為西部留住人才?聽聽代表委員怎么說。
??西部地區發展優勢明顯、空間廣闊
??記者:西部地區目前發展情況如何?有何突出優勢?
??馬懷德:西部地區幅員遼闊、資源豐富,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、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。近年來,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,成為經濟的強勁引擎;憑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,旅游業開始成為當地重要支柱;特色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迅速,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西部大開發正從過去以建設為主的模式,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,需要大量有識之士加入其中。
??李星:近年來,西部地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,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,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產業結構逐步優化。西部地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自然資源豐富,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;二是國家政策的支持,為西部地區各項事業特別是教育事業帶來了發展機遇;三是西部地區的文化和生態多樣性也為文化旅游、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。
??雙少敏:近年來,西部地區以提供創業補貼、住房保障和職業發展支持等多種措施,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。同時,西部地區的特色產業和科技創新也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機遇。
??西部地區人才工作成效顯著
??記者:請談談為西部地區留住人才,你們有哪些經驗做法和具體實踐?
??馬懷德:近年來,中國政法大學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,積極推進對口援疆、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計劃。選拔優秀教師援派伊犁師范大學霍爾果斯商學院,為學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、人才保障,形成良好示范效應。去年10月,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與伊犁師范大學合作建立經濟學虛擬教研室,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培養邊疆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。扎實開展研究生定向培養工作,依托學校法學學科優勢,為西部地區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法律人才。
??李星:我長期在銀川從事教育工作,在固原也工作過五年,許多優秀學子在西部求學期間表現出色。近年來,寧夏大學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、優化人才評價機制、提升人才待遇等舉措,為西部人才“引育用留”發揮了積極作用。2024年,寧夏大學7000多名畢業生中,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的達76.51%,留在寧夏工作的有61.39%。我們將繼續通過政策引導、環境優化和產業發展,進一步放大西部地區優勢,吸引更多人才到西部建功立業。
??雙少敏:近年來,西部地區人才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,人才引進機制不斷完善,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匹配度提升。高校、科研機構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匹配度也越來越高。
??栽好梧桐樹,引得鳳凰來
??記者:如何加強高校及西部地區人才工作,讓更多人才在西部的廣闊天地里實現夢想?
??馬懷德:把人才留在西部,要優化特色產業人才培養結構。針對西部地區天然稟賦,加強環保、綠色開采等方面的人才培養;依托西部地區豐富的文旅資源與生態資源,著重加強特色文旅、跨境文旅、生態文旅等方面的人才培養。同時,在農業現代化、新能源、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領域,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,助力西部地區新興產業崛起,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??李星:政府應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比如提供更多的就業補貼、住房優惠和創業扶持,為人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。高校應加強與地方政府、企事業單位等的合作,推動產學研結合,為學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。西部地區應注重打造特色產業,比如綠色能源、文化旅游,為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空間。
??雙少敏:高校應緊密結合西部地區的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,調整學科專業布局。針對西部的生態、能源、農業和文旅產業,開設相關專業,使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。打破學科壁壘,推動建設交叉學科,培養復合型人才。此外,高校還應深化與地方政府、企業的合作,實施“訂單式”培養模式,強化實習實訓,建立校企合作基地,提升學生實踐能力。